1.经济效益
现状三维模型每平方公里的成本约为6万元,广州市CIM基础平台分别为广州市公安局、政数局、城管局提供约550平方公里,以及海珠区约69平方公里和黄埔区约24平方公里现状三维模型数据共享使用,节省政府投资约10458万元。通过项目的研究和推广应用,带动了一批国内重点试点示范项目,比如北京、济南、湖南等,并衍生如基于CIM基础平台的多规合一平台、城市设计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建设管理、公共服务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等迭代平台,为相关企业创造近12848万元的产值。根据施工图三维数字化审查系统统计数据,自2020年10月1日系统正式试运行至今,共收到报审项目285个,总建筑面积达2051万平方米,按照《广东省建筑信息模型(BIM)技术应用费用计价参考依据》,本项目为BIM设计单位带来经济效益约43000万元。
2.社会效益
试点先行树立标杆,为各地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广州经验。作为住建部确定的首批试点城市,广州市率先完成CIM平台搭建,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广州经验,充分发挥出试点城市在CIM技术应用的引领作用,树立了全国试点城市CIM建设示范标杆,统筹推进CIM技术研发水平不断提高,在全国的CIM平台建设工作中发挥良好的指导作用,使各地CIM平台建设方面有据可依、趋于一致,减少了矛盾,促进了全国相关建设的高效协同。
CIM平台夯实智慧城市建设基础,提升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。利用CIM平台创建新型智慧城市的三维数字底座和可视化管理平台,集成地上地下、室内室外、红线内外无缝对接的三维实体模型,在规划设计阶段可将规划设计蓝图升级为更直观的三维数字化模型,为城市设计及项目设计方案中的建筑材质、城市色彩、建筑风貌等城市品质化需求提供技术保障;在建设施工阶段,基于CIM平台可应用于项目施工图模型的智能审查、施工进程质量动态监管、竣工验收的模型比对与合规检查等;在城市运行阶段,CIM平台集成物联网、移动互联网与实体城市关联,辅助城市规划、建设与运营决策,实现智慧城市的动态精细运行管理。
引领全国CIM/BIM标准研究与应用落地,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发展。通过项目首次提出共识性的CIM和CIM基础平台官方定义,并开展BIM/CIM专业技术领域内标准研究、制定与宣贯等工作,提升BIM/CIM标准研究与应用水平。贯彻落实我国自主创新的主张,在BIM和3DGIS集成创新基础上,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IM/BIM技术和产品。构建面向超大城市的CIM标准体系,具备全国引领示范作用,提升我国智慧城市领域的整体标准化水平。
培养锻造高水平人才队伍,优化产业生态圈。本项目联合政府、科研高校、建筑和信息化等企业,形成了政产学研的协同攻关团队,培养了一批在CIM技术上具有创新研发能力的高水平人才,为CIM技术高质量发展和应用奠定基础;在CIM产业培育方面,以“新城建”为契机,依托CIM技术发展,由建设、施工、生产、运营、金融等21家龙头企业组建广州市建设行业智慧化产业联盟。同时,以CIM试点建设项目为起点,立足CIM核心关键技术产业,重点发展CIM在智慧建造、智慧市政设施产业领域的融合应用,构建产业体系—产业生态圈—产业功能区的三级支撑体系,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和龙头企业带动,依托城市良好的产业基础,促进CIM+智慧应用产业的发展。
3.可推广性
建立覆盖CIM平台建设、数据汇交、施工图审查、竣工验收备案等关键技术及应用场景的CIM标准体系,主导编制国内第一部CIM技术导则,并提炼形成多项行业、省级、市级标准,推动广州CIM平台与国家级、省级CIM平台的互联互通。提出面向智慧城市建设的CIM基础平台总体框架,主导编制国内第一部CIM基础平台技术文件《城市信息模型(CIM)基础平台技术导则》;编制国家行业标准3项、省市地方标准3项、试点项目标准9项,覆盖CIM平台建设、数据汇交、施工图审查、竣工验收备案等关键技术及应用场景,打通了CIM平台与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的信息渠道并解决了BIM软件的兼容性问题,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广州经验。
4.创新点
建立多类别多层次CIM标准体系,为CIM基础平台建设提供有力保障,标准成果已纳入住建部《城市信息模型(CIM)基础平台技术导则》《城市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》等系列标准,并构建了CIM数据分级分类体系,实现了CIM数据的高效融合、加工、存储和共享应用。
研发了GIS/BIM/VR等多种主流图形引擎的高效混合驱动技术,提出了“场景服务聚合分发策略”,实现了地理信息模型、建筑信息模型、仿真信息模型等的汇聚、存储、统一管理与高效渲染表达,支撑超大城市“一网统管”的运行。
研发了超大城市“规划-建设-运营”的全过程CIM协同系列技术,构建了“穗智管”城市运行管理中枢的三维基础底座,实现CIM服务的分级、分类、抽取、合并等服务组合要求,以及跨部门数据共享与传导互动。